根据整理的课程录音,新华每日电讯的《草地》周刊征得叶嘉莹先生授权专题专栏,开设“迦陵课堂”专栏,拟每周一课,刊发全部课程精要。课程是中国诗歌史,从《诗经》讲起,至李贺结束,用一学期时间系统地讲述了先秦至唐朝诗歌史◆。课程结束,先生便退休,可称叶先生在UBC的收官之作◆◆。(1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更进一步讲,这背后涉及知识如何有效传播的问题◆◆j9九游会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这个问题其实由来已久,早在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三国走红时,就有一种争议,认为易教授的三国并非严肃的学术,而是迎合大众口味的故事化传播。今天,这种争议越来越小了。很多知识已经走出书斋,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课程平台等走向大众,激发了大众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就诗词文化而言,戴建业教授因幽默风趣而不失深度的诗词讲评爆红“抖音”。更多的研究诗词的教授,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知识◆◆。如中国大学MOOC上的《唐诗经典》《神韵诗研究》等课程也一直以来深受用户喜爱。杨雨、戴震、蒙曼等教授也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喜爱。还有b站、自媒体账号里知识博主的课程,都有不俗的点击量。
可以说,通过综艺节目和短视频平台等流行方式进行知识分享,激发公众热情,然后再回归传统渠道,进行严肃的知识传播,这是传统诗词知识传播的一条有效路径。让知识走出课堂,走出书斋,造福大众,这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借助新潮的平台扩大影响,然后再回归为更系统更全面的知识传播方式,是值得探索的。
根据我有限的了解,在报纸上开设课程专栏,直接刊登课程讲稿的方式,并不多见。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短视频风靡的时代,在报纸这种传统媒介上大篇幅刊登讲稿的方式,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对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的传播而言,多了一个渠道和途径◆◆。
再回到叶嘉莹先生的古代诗歌史课的讲稿在报纸以专栏的方式刊登这件事,先生的课堂和各种短视频平台上的讲课片段流传甚远◆◆。现在,她的课堂除了书籍,喜欢和习惯读报纸的读者还可以通过阅读专栏,每周约定静静地阅读一堂诗词课,这种方式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也是传统阅读的回归云鼎国际4118welcome。
叶先生的诗歌课能在报纸专栏上刊登,一是因为叶嘉莹先生一生与诗词的情缘与成就。其实叶先生的诗歌课,包括《中华诗词之美》《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等已经在南开大学的公开课◆、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大规模传播,大受欢迎。她将诗词融于生命之中,讲起诗词神采飞扬,具有一种特别的“魔力”;二是因为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走红,中国人的诗心被激活了。三是因为作为讲稿,是口语化的知识讲述方式,比较适合在大众传媒上传播。
比如,戴建业教授诗词课爆红“抖音”,随后《戴老师魔性诗词课》也出版,以更系统全面的方式惠及公众。戴震◆◆、蒙曼等因《中国诗词大会》为大众熟知,他们研究诗词的书籍也出版发行。北大教授程郁缀的知识传播从课堂走向社会,他的《一日看尽长安花》,浓缩了古代文学的精华,以通俗的讲稿的方式出版发行。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说,这本书以更动人的文字,让读者对古代文学的整体轮廓有一个清晰的了解。